当前位置: 首页> 仙居县志 >国际物流货物报关的流程是怎样的?(建议收藏)

       从《徐水县新志》、《安肃县志》的记载看,从黄帝开始有记述。黄帝之后,颛顼考察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徐水属冀州。唐尧时期属朔方保州。虞舜分天下为十二州,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徐水在幽州境内。夏禹复九州之制,徐水复属冀州。武王克殷封召公奭于蓟,建燕国,则徐水为古燕地,后遂建城取名武遂,即徐水县城西二十里之遂城.据徐水县志载,春秋期间,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前520年)遣大将徐陵屯兵于武遂东曾筑城备边,此即今徐水城东十里徐城村。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事频繁,徐水地处燕国南陲,为燕赵之战场。赵王偃元年(公元前244年),赵国大将李牧伐燕取武遂,练兵训将捍御北边。徐水曾暂为赵国领地。战国末期,燕王遣荆轲刺秦,燕国大夫田光刎颈义荐荆轲,今徐水城北二十里地田村铺村乃田光故里。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翌年秦始皇即位,分天下三十六郡其一曰上古郡,徐水隶之。

       汉始置县。西汉,将战国武遂邑改北新成县(即今徐水县),治所再今县城西二十里处,隶属中山国。东汉,仍为北新城县,只将“成”改作“城”。

三国、魏,北新城县属冀州河间郡。

       北魏、北齐、后周:北魏将北新城县去“北”字称新城县,属高阳郡。北齐、后周时期改叫新昌县,隶属南营州昌黎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南营州移治,三年(公元583年)废昌黎郡改易州,新昌县属易州,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新城县为遂城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易州为上谷郡,遂城为上古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以易州领遂城。天宝元(公元742年),罢州为上古郡。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罢郡复为易州。遂城县皆往复隶从之。

       五代(公元907  ——960年),我国北部中原地区曾先后建立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徐水县城始建于此。据《徐水县新志》载:“梁数侵晋,晋王命大将李存审为内外藩,与梁相距,在武遂东二十里,夹瀑河筑南北二城,号曰得胜”,此为徐水县城创建之始。北城即今县城,南城故址在今徐水南城村之南。后唐在此置宥 戎镇。后周置梁门口寨。从此,历代均在此立县为治,、军事活动中心。五代时期,内部藩镇割据,北方契丹袭扰,诸多战乱,后晋时遂城县属易州。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易州陷入契丹,而遂城县始终为陷入。

       北宋,安肃、遂城均为宋辽分界处。宋为加强北方边界,以军治县。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以梁门口寨置静戎军,又分易州遂城县三乡置静戎县隶之。景德元年(1004年)改军与县皆为安肃军,安肃之名肇此。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废安肃军为安肃县。知县事仍兼军使,约辖今徐水县谢坊村以东地区,县治所在今县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改易州遂城县为威虏军。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改威虏军为广信军,领遂城县,治所在今遂城,约辖今徐水县谢坊村以西地区。统属河北西路。时辽兵不断南侵,挑衅迭起,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契丹扰边,宋将杨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月。延昭悉集城中丁壮持械护守。时逢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溃退,获其铠帐甚多。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冰城之战。是冬,契丹再度南侵,延昭伏锐兵于县西之羊山,自背掩击,契丹大败,获其将。边人呼其为“杨六郎”,旋进保周团练使 ,驻军遂城,西控雁门,东连雄霸,使遂城成为北方重镇,时有铜梁门、铁遂城之美称。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安肃(今徐水县城)、广信(今徐水县之遂城)皆陷于金 。

       金代,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改宋之安肃县为徐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徐州为安肃州。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将宋之广信军改为遂州,属河北中路。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改遂州为龙山郡,属中都路。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废遂州为遂城县,属保州。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复置遂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遂州并入安肃州为镇,后置州而废县 ,属保定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立中书行省,改路为府,统领州县。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降安肃州为县,洪武初又降遂州为县。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二月,遂城县并入安肃县。同年废中书行省,安肃县直隶保定府。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小兴州移民安置于京都附近增加户口,徐水乡民当初多自小兴 州迁移至此。至今徐水乡民关于迁自小兴州之传说很广。

       清,自顺治(公元1644年)至宣统末年(公元1911年),沿用安肃县,属保定府。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侵占京津,闰八月二十二日兵至安肃,搜剿义和团,德法两国兵留驻一年始退去。

       民国初,安肃县属保定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府为道,安肃属直隶省范阳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改范阳道为保定道,安肃县隶之。同年七月,因与甘肃安肃道名重,又县内有徐河,故改安肃县为徐水县。徐河,又名顺水,在县城南四十里,发源易县五回岭,流经徐水境入白洋淀。今已淤涸。古代徐河多有战事,《汉书》、《宋史》均有记载,尤以宋代最烈,宋屡击契丹于徐河,安肃县易名徐水县据此。

徐水县县名沿用至今。辖区曾有一些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的领导下,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需要,1938年秋成立了易满徐联合政府。由于铁路的分割,徐水自然地分成路西和路东两大片。路西为佐公署,属冀西行署;路东为徐水县政府,属冀中行署。1940年秋又合并为徐水县政府,驻易县西峪村,属晋察冀边区冀西一行署。当年11月,白岭、西峪两村从易县并入徐水。后又在路东设办事处。1941年又建立徐(水)定(兴)联合县,徐水部分划分八个区属冀西行署。1941年5月,景庄、侯庄、八宝庄、刘庄、白莲峪、五香坡、刘家沟等村从易县并入徐水。

        1941年10月14日,徐水县发生“陈庄惨案”,县政府迁移到易县西步乐村。

        1945年8月,解放战争开始。徐水县政府先后驻西黑山村、大王店村。1948年徐水县全境解放,县政府由西黑山村迁到徐水城内至今。

        1952年秋,于庄、詹庄、千枝柳、应庄等村划归清苑县。1958年,黄山、大方、东庄等村从易县划归徐水,1959年6月又划归回易县。1958年,头台、张庄、东白楼、西白楼、东大夫庄、西大夫、蔡庄、后营、柴楼、河西营、徐河桥、谭庄、大西良、小西良、田家西良、东良等十六个村划归保定市,后又以铁路为界分别划归清苑县、满城县。1991年1月,漕河镇所辖杨村、杨指挥营村、路家寺村,留村乡所辖太保营村、南常堡村划归保定市。

        1958年8月视察徐水,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9月,徐水、安新、容城及定兴县南部29个村合并,称徐水县。1960年底至961年1月各恢复原县制。徐水调整了行政区划,将原7个公社划分为23个公社。

        1967年5月3日成立徐水县革命委员会,嗣后相继成立公社、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2年4月,成立徐水县人民政府。在此前后,先后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

        1984年5月,恢复乡(镇)、村建制,全县23个公社改为23个乡(镇)人民政府。305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99年1月,靠近保定北市区的杨村、杨指挥营村、路家寺、太保营村、南常堡村划归保定市。

       1996年2月,全县23个乡(镇)合并为14个乡(镇)至今。

徐水的历史文明,如果从南庄头遗址年代算起已有上万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