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千年古县专家会议鉴定,费县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并向社会公布。
2016年12月14日千年古县评审专家组了解费县历史文化
2017年3月17日千年古县专家组在北京审核论证现场
摘得“千年古县”桂冠实至名归。费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美誉,有22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称鄪邑,战国时称鄪国,西汉时置费县。据《辞源》记载:“鄪[bi],古邑名,亦作费,春秋鲁地”,在今县城西北二十五里,有村曰毕城,“毕”即“鄪”也。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攫取鄪国大事,给大家分享。
鄪国是费县的前身,历史极为悠久,先后经历了方国、伯国、私邑、封国、诸侯国等多种社会形态。
1
class
夏朝时期的费国
夏朝就有费国,这在《史记·夏本纪》里可以找到依据:“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当时的“国”,多如牛毛,难以计数。据说夏有万国,商有千国,周有百国。夏朝的疆域,西起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中原地区。区区空间,竟然有一万个“国”,疆域肯定都不大(国的本字是“或”,本义是邦国、疆域)。夏朝的万国,是个略数,指的应该就是方国(也称部落)。《史记》所说的“费国”,就是夏朝的上万个方国之一。
可惜夏代没有文字记录,无法查到关于“费国”的详细记载。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费国是大禹后裔的封地,本为姒姓,后来以国为姓,称作费氏。
2
class
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建都亳邑。其后商王屡次迁都。到了第十四代商王祖乙,迁都于庇。《竹书纪年》明确记载,第十五代商王祖辛、第十六代商王沃甲、第十七代商王祖丁,全都“居庇”,“庇”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也是位置在最东方的都邑。第十八代商王南庚“自庇迁于奄”,“奄”即曲阜。
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认为,祖乙所迁之“庇”,在泗水东鲁境,就是春秋时期鲁国季氏的费邑,即今山东费县。按:“庇”读音bì,与“费”及其异体字“鄪”、“粊”、“肸”读音相同,都是指的费地。
史书记载,祖辛在位16年,沃甲在位25年,祖丁在位9年。三者加起来,整整50年,全都是定都费地。如果加上祖乙末年和南庚初年,时间就更长。
在费县朱田镇的苑上村、城北的崮子村等处,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址,朱田镇还发现了很多商代铜兵器,都是商朝定都费地的有力佐证。
3
class
西周初年,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曲阜,建立鲁国。成王八年(公元前1035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趁着伯禽立足未稳,联合起来进犯鲁国。鲁侯伯禽立即率兵讨伐,在费地(今山东费县)积聚粮草,构筑工事,举行誓师,严明军纪,最后平息了叛乱。史官记录下了伯禽的誓辞,名为《费誓》,后收入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费地的最早记载。
4
class
唐代谱牒姓氏专著《元和姓纂》记载,费伯,姬姓,是鲁国第十任国君鲁懿公(前806年~前796年在位)的孙子。元代于钦的地理学著作《齐乘》也说:“伯国姬姓,鲁懿公之孙,后为季氏之邑。”周王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以费地(今山东费县)为食邑。
《左传·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说明到了鲁隐公(公元前722年~前712年在位)时,费仍为伯国。
5
class
用许田交换祊田
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郑国国君派遣使者来到鲁国,希望用祊田交换许田(《左传·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根据周制,天子祭祀泰山,诸侯陪祭。因此,各国在泰山附近都有汤沐邑。郑国的汤沐邑为祊,在鲁国境内,即今天的山东费县。而鲁国在郑国也有一处“许田”,是周成王营建王城洛邑时,赐给周公的私邑,作为鲁公朝见天子时的朝宿之邑,位于今河南许昌一带。春秋时期,周天子无力巡狩天下,祭祀泰山的礼制也就废弃了。郑国觉得“祊田”无用了,便想用它来换取鲁国的“许田”。
或许是考虑到有朝见天子之用,鲁隐公没有答应郑国的要求。直到鲁隐公去世、鲁桓公继位之后,终于在桓公元年(公元前711年)完成了这桩交易,祊田归属费地。(《左传·桓公元年》:“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
祊田的位置,在今费县探沂镇许由城。《沂州府通志》说:“郑以祊易许田,而仍以‘许田’名城,所未详也。土人讹为许由城。”清代杨佑廷《费邑古迹考》说:“许田本鲁邑,易祊后仍以旧邑名之,颇为近理。”今人高亨《诗经今注·<閟宫>注》也认为:“许田在今山东临沂县西北五十五里。”
6
class
公元前659年,鲁僖公把费地赐给了季友(《左传·僖公元年》记载:“冬,……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
季友之所以能够得到费地作为封地,是因为他为鲁国立下了巨大功劳。季友是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最小的弟弟。鲁庄公的二弟叫庆父,三弟叫叔牙,四弟是季友。鲁庄公死后,庆父作乱,连杀庄公的儿子子般、启(闵公),季友带着公子申逃奔邾国。庆父的暴行,,庆父畏惧,逃往莒国。季友闻讯带公子申返回鲁国,立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季友认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服莒国驱逐庆父,庆父被迫上吊,为鲁国绝除了后患。后来莒国进犯鲁国,季友亲自带兵迎战,大获全胜。季友为安定鲁国形势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说:“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
季友接受了鲁僖公的赏赐,原来的“费国”改称“费邑”(也称“鄪邑”),成为季氏家族的私邑。
7
class
费邑成为季氏的私邑之后,一直没有修筑城池。直到93年之后的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季氏终于在费地筑城。
南遗是季氏的家臣,担任费宰。鲁国有个很会拍马溜须的官员叫叔仲昭伯,担任“隧正”官职,掌管徒役,也就是派遣民伕。他想巴结鲁国的主政者季武子,就跑到季氏的私邑费邑,对南遗说:“你在费邑筑城吧,我多给你派些民伕来。”民伕都是被国家征募服劳役的百姓,本来是给国家做事的,却被叔仲昭伯用来假公济私。南遗把此事汇报给了季武子,季武子顺水推舟,接受了叔仲昭伯的这份贿赂,于是修筑了费城(《左传·襄公七年》:“南遗为费宰。叔仲昭伯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遗,谓遗:‘请城费,吾多与而役。’故季氏城费。”)。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既然说“季氏城费”,说明费城是按照都城的规模来修建的。整个鲁国,除了国都曲阜外,能够称作“都”的,唯有郈(今山东东平)、成(今山东宁阳)、费(今山东费县)三地。
季武子修建的费城,位于今山东费县上冶镇西毕城、古城村一带,呈长方形,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周长6公里。故城南半部土地平坦,是当年王府和市井所在地。随处可见一些古代瓦砾、陶片和砖块等。当地百姓称此处为“季王城”。
8
class
南蒯是南遗的儿子。他子承父业,担任费宰。《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季平子继位,担任鲁国的主政者,不知什么原因,他对南蒯很不喜欢。南蒯感到危机,于是密谋叛乱。他勾结公子慭(子仲)、叔仲小(穆子)建立同盟,打算驱逐季平子,把季平子的家产充公,让公子慭取代季平子的地位,南蒯则占据费邑成为公臣。公子慭答应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鲁昭公。恰在此时,公子慭接受了一项公务,跟随鲁昭公去了晋国。南蒯害怕打不赢季平子,就叛逃到了齐国。
南蒯请费邑的乡人饮酒,有的乡人就作歌:“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意思是:“我有块菜地,却生长了枸杞啊!跟我走的是大男子呵,不跟我走的是鄙陋的人呵,背弃他亲人的人可耻呵!算了算了,不是我们一伙的人啊!”费邑的乡人还是深明大义的,他们看到南蒯身为季氏家臣竟然要加害季氏,就唱歌来感化他。这就是著名的《南蒯乡人歌》,也称《南蒯歌》。
南蒯密谋叛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季平子那里。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春天,季平子派鲁国大夫叔弓包围费邑,没有攻克,打了败仗。季平子发怒,下令见到费邑人就抓他们,作为囚犯。鲁国大夫冶区夫说:“不对。如果见到费邑人,挨冻的给他们衣服穿,挨饿的给他们饭吃,做他们的好主人,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如果费邑人觉得来我们这里就像回家一样,南氏就灭亡了。百姓将要背叛他,谁和南氏住在被围困的城里?如果用威严使他们害怕,用愤怒使他们畏惧,百姓痛恨而背叛您,这是替他南蒯集聚百姓了。如果诸侯都这样做,费邑人没有地方去,不亲附南氏,还会到哪里去?”季平子听从了冶区夫的话,对费邑人施以恩惠。费邑人脱离了南蒯,转而拥护季平子。
叛鲁投齐的南蒯,最后落了个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
9
class
公山不狃在费邑叛乱
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公山不狃担任费邑宰(《左传·定公五年》:“子泄为费宰,逆劳于郊,桓子敬之。”)。
公山不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复姓公山,名不狃(也作弗扰、不扰),字子泄。他和仲梁怀、阳虎,都是季氏的家臣。季桓子对公山不狃很信任,派他担任季氏的私邑——费邑的邑宰。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即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公山不狃与季桓子产生了尖锐矛盾。(《左传·定公八年》记载:“季寤、公鉏极、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鲁。故五人因阳虎。”)
季桓子的弟弟季寤,季桓子的族孙公鉏极,费宰公山不狃,他们都在季氏那里不得志,叔孙家的庶子叔孙辄在叔孙氏那里不受宠信,叔仲带的孙子叔仲志在鲁国不得志,所以这五个人都投靠了阳虎。他们联合起来,一同反对季氏。他们计划诱骗季桓子到蒲圃这个地方,杀死季桓子。季桓子发现情况不妙,用计逃脱。阳虎一看事败,就直接去劫持了鲁定公和叔孙武叔,公开叛乱。第二年,阳虎兵败,逃亡齐国。
10
class
公山不狃招纳孔子
阳虎出逃齐国之后,公山不狃没有随之出逃,仍以费宰的身份盘踞费邑,只是不再接受季桓子的控制。
公山不狃大概也想有所作为,便派人到曲阜,请孔子前往费邑辅佐政务。孔子接到邀请,打算前往费邑。他的弟子子路得知此事,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他让我去,难道是白白让我去吗?假如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在东方复兴啊!”(《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也许是听取了子路的意见,孔子最终没有到费邑做官。对此,国学大师钱穆发表评论说:“其欲往,见孔子之仁;其终于不往,见孔子之知。”
11
class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已经担任鲁国的大司寇,并“摄相事”,也就是代季桓子处理国政。,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堕三都”。
所谓“三都”,是指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孔子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堕三都”的目的,是抑私家、强公室。季孙氏吃尽了南蒯、公山不狃等邑宰叛乱的苦头,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叔孙氏、孟孙氏也都赞成。“堕三都”计划在一开始的时候实施得比较顺利,郈邑首先被拆毁。然而,到了拆毁费邑时,却遇到了阻力。
季氏准备毁掉费邑。费宰公山不狃得知郈邑被拆,提前做好了应战准备。当鲁国军队前往费邑时,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费邑人避实就虚,直扑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氏躲进季氏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费邑人已经攻到了定公的身边,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反击,费邑人战败。鲁国的人们追赶,在姑蔑打败了费邑人。公山不狃、叔孙辄逃亡齐国,费城被毁掉。(《左传·定公十二年》:“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季武子修筑的这座费城,仅仅存在了68年,。
12
class
《春秋》、《左传》记载到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就结束了。此后的鲁国,先后经历了鲁悼公、鲁元公、鲁穆公、鲁共公、鲁康公、鲁景公、鲁平公、鲁湣公、鲁顷公9位国君,但是留下的史料很少。
鲁悼公(公元前466年~前429年在位)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各国混战不休,天下大乱。《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并且各以自己的封邑为中心,扩张势力,规模已同封国,悼公与他们相比则如同小侯。
在鲁悼公后期,季孙氏已被封为“费君”(刘向《说苑》作“鄪君”),可知费地已经不再是费邑,而是成为鲁国的封国。《说苑》卷第八《尊贤》记载:
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叔孙氏的郈邑、孟孙氏的成邑,大概也同时成为鲁的封国。
鲁元公十八年(公元前413年),齐国攻占叔孙氏的封邑郈(今山东东平东南),叔孙氏由此破灭;鲁元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10年),齐国攻占孟孙氏的封邑成(今山东宁阳东北),孟孙氏由此破灭。三桓失去了两个,季孙氏也大伤元气,不仅无力干预公室,而且有被公室废弃的危险,只好退保于封国。
13
class
季氏独立为诸侯国
鲁穆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85年),齐国一度攻破鲁国国都曲阜,季孙氏大概就是趁着这个时机,脱离了鲁国,在费邑独立为国,成为与鲁国并驾齐驱的诸侯列国之一。只不过,它是个规模很小的诸侯国,辖域范围在方圆几十里之内。
《吕氏春秋》以“费”“滕”并列,指的就是这一时期的费国。《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有个被称为“小国之君”的费惠公,曾以孔子的嫡孙子思为师,他大概就是费国的开国之君。
14
class
费国灭亡
费邑独立为国,只不过是保住了季氏家族的特权而已,它的势力当然无法与宗主国鲁国相比。费与邹(也作“驺”)、滕等一样,是最小一级的城邑国家。费乃弹丸之地,如果没有鲁国的保护,很容易被齐、楚两个大国吞并;而费是鲁国东南的门户,如果失去了费的屏障,唇亡齿寒,鲁国也难以保全。所以,费、鲁必须相依为命。史书记载,两国曾经联合抗齐,以在艰难的国际环境中求得彼此的生存。
费国究竟是在什么时候灭亡的,史书没有确切记载,估计大约与鲁国同时,因为在公元前282年,楚人的言论中还把“驺、费、郯、邳”与“齐、鲁、韩、卫”并列(《史记·楚世家》记载:顷襄王十八年,弋射者说:“齐、鲁、韩、卫者,青首也;驺、费、郯、邳者,罗鹫也。”)。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国灭亡,费国大概也于同一时间被楚国灭亡。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为秦国所灭;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费地属薛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统一天下,分封诸侯,设立郡县,费地置县,从此称作费县。
(来源:虚静斋主人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