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典故 >看看大涌40年的沧海桑田,“红木之芽”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20世纪80年代,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复苏和活跃,中国四处都是挣钱的路子,各行各业遍布商机,但机遇并不意味着不劳而获,致富路也非一帆风顺。80年代之前中山大涌还基本停留在纯农业经济模式状态下,社会的极大需求量以及大涌人敏锐的市场意识,使他们感觉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创业即将来临。红木家具业之所以在大涌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既有时代赋予的机遇,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同时也与大涌人机智勤劳、务实创新、执着坚守的品质和精神分不开。



01

传承:

大涌人与木料打了上千年交道




创建于1982年的中山鸿发家具有限公司,是中山大涌镇第一家红木家具企业。2016年8月,创始人萧照兴在鸿发办公室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说,“30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民间对明式家具的需求几乎呈现出饥渴的状态”。1949年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明式家具没有继续生产,一些原有的古旧家具也遭到人为破坏。改革开放后,民间对款式简洁大气、冬暖夏凉的明式家具有一种很深的“情怀”。此外国家借贷政策的出台,对个体工商户有了很大的扶持,这些大环境对喜欢家具行业、利用农闲时学会木工制作各个环节并在中山藤厂等单位做过多年木工的萧照兴来说,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1982年,萧照兴的“大涌镇南文鸿发家私厂”顺应“时势”诞生并蓬勃发展。


鸿发家具的发展轨迹是大涌红木家具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历史长河中梳理大涌红木家具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个产业与大涌结缘并非偶然,而是勤劳的大涌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积淀孕育出的必然。


据《大涌镇志》记载,宋元年间,大涌一带居民把建房剩下的木材边角料,用于制作家具和木雕。到了明清时期,大涌大兴土木,建造各乡村的宗族祠堂、庙宇,这些祠堂、庙宇雕梁画栋,刻画的翔龙彩凤、菩提花卉、亭台人物栩栩如生,展现着大涌当时民间工匠家们的木刻、石刻艺术风格。


对木料的精选,对艺术的追求,再到对家具的追捧,大涌人这些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从根本上铸就了大涌红木在国内市场的起源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20世纪80年代,是大涌红木家具业起步并迅猛席卷全国的重要时期。当时正逢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洗脚上田,考虑如何发掘渠道,发展私人经济。萧照兴回忆,有几个农户用水利工程淘汰下来和在船厂购入的红木,凭着自己的木工手艺,制作了简单的原色仿古炕床、直背靠椅。例如,大涌大队的一个农户挂牌“明华家具店”,专门制作红木家具。这样的家具店,1983年只有3家,年产量800多件,产值16万元。到1985年,全镇办起了30家简易的家具店、厂,从业人员达1200多人。当年产品有炕床、直背靠椅、八仙台、长台、佛仔床等,年产量2万多件,产值549.94万元,占区内工业总产值的22.9%。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00年,大涌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红木生产销售基地,地位无人能够撼动。当前红木产业迅速发展的浙江丹阳、福建仙游,也只是受大涌影响最近十年八年才起步发展的。



2

发展:

20年摘下

“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称号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尽管处处都是商机,但生产资料缺乏、产业链不成熟等隐忧仍然给创业者带来诸多挑战。年逾六旬的萧照兴,可谓是大涌红木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见证者、亲历者。他现在公司新址就位于大涌城区最繁华的中心位置,透过明亮的落地窗户,依然可以望到不远处的旧式厂房。“那个地方就是30多年前鸿发的小作坊,当年自己生产的第一套产品——明式沙发就在那间破旧的厂房里面生产出来。”创业初期的酸甜苦辣,萧照兴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难免令人唏嘘。


“刚做家私,全靠手工,很多木工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工厂几个人分担了锯木头、制作、包装、运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工作。没有机器,全靠一双肩膀扛。几乎每天早上7点出门,深夜甚至凌晨才睡觉。”萧照兴说,那时到广州买一条做家私的坤甸木要耗时一天一夜。他第一间厂房是搭在鱼塘上的松皮房,工人搬运家私时,地板咯吱咯吱地响,有几次工人居然踩破了地上的木板。与生产制作相比,创业初期最困难的是跑业务。“家具太大,不可能带着家私跑,我们都是拍几张照片,带着照片到商场去推销。”萧照兴说,这种状态直到1986年,产品逐渐有了知名度才结束,那时“鸿发”不仅有了固定订单,很多商家客户还会自己上门订购,同时厂里也引进了大型锯木机器,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这一年,“鸿发”的员工增加到70多人,厂房也得到增扩。


20世纪90年代,大涌红木家具受天气、气候影响,发往北方的成品容易出现爆裂。很多人都认为南方家具过不了长江,过不了黄河。1997年,萧照兴开始对红木烘干技术进行开发。为了找到最好的烘干方式方法,萧照兴可谓交了很多学费。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试验开发,鸿发成功了。通过采用先进的第五代全电脑智能化木材干燥处理系统,他们制作的红木家具不仅越过了长江黄河,还远销世界各地。2000年年初,鸿发家具正式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红木家具企业。2008年9月,萧照兴参与起草并修订了由国家发改委公布实施的《深色名贵硬木家具》QB/T2385行业标准。


“鸿发”对整个大涌的红木家具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鸿发”的影响下,当时的旗涌路两边都是家私制造企业,一大批江浙地区有技能的木工来到大涌。当年的那些打工仔,后来大部分都成了红木企业的老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开始鼓励开办私人企业。短短10年间,红木家具厂商先后建成简陋的松皮棚厂房,添置简易的常规设备,扩大红木家具生产。1992年,大涌有红木相关企业91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量14.67万套,产值7693.27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7.6%。


市场经济的确立,给红木家具业注入了发展生机,使红木家具业有了新一轮的发展,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从1992年起厂商们加大投入,纷纷拆除有安全隐患的松皮棚厂房,建起了前店后厂、符合安全标准的厂房。从105国道大涌支线起,延绵两三公里长的崭新厂房拔地而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涌红木家具一条街”。厂商们购入大量的木工机械设备,引进管理、技术人才,为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红木家具配套的厂企,云石厂、贝雕厂、锯木厂、木材公司、生漆店、木工机械店铺、电动机械修理业、运输户、销售店等应运而生,红木家具制造业在大涌工业经济中成为支柱产业。2000年,大涌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木家具厂有235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家具28万套,产值达5.59亿元。


大涌红木家具的企业家们从“人才、木材、管理、质量、开发”等方面提升红木家具的品位,把产品提高到新的高度:既发扬中国红木家具的优良传统,又融入现代家具时尚理念;既是富裕人家、高雅人士收藏与欣赏的工艺精品,也是平民百姓家休闲、憩息的舒适家具。2001年,大涌镇被广东省科技厅命名为“广东省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2003年2月,;同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具协会联合授予大涌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称号。2005年,大涌镇红木家具企业有214家,年产家具307万件(套),产值13.53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18.13%。



3

转型:

注重质量技术力促产业升级




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从1982年的几个家庭小作坊,发展到高峰期1998年的322家具有规模的企业;从简易的原始手工操作生产,发展到简陋的松皮棚厂房,配置一些常规木工设备,再发展到楼房式的具有合乎安全标准的前店后厂的厂房,实现规范化、机械化的生产;从红木家具企业零散分布在全镇各乡村,到整合在105国道大涌支线两旁的“大涌红木家具一条街”和“葵朗工业园区”。30多年来,大涌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正是大涌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才使大涌走上今天的成功道路。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产品的质量”,在红木产业起步不久,大涌镇党委、镇政府就强烈意识到这一点,以成立各种机构和严把产品质量关为主要抓手,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


镇党委、镇政府对崭露头角的红木家具支柱产业,把握时机,扶持引导,及时出台鼓励红木家具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且投资2亿多元资金,大力加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设备等基础建设,指导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红木家具生产厂房,引导企业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添置现代化木工机械,高薪聘请福建、浙江、广西等地的雕刻、木工、打磨、油漆、贝雕等工艺师傅。2001年,大涌镇政府组织私营企业主前往温州、宁波两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吸纳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使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意识,重视企业内部职工素质的培训和提升,重视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大涌镇还相应成立为红木家具产业服务的机构,分别在1994年、1997年成立了红木家具商会和红木家具协会,1998年成立报关公司和民营企业办公室、质量技术监督办公室,1999年成立经济贸易办公室,2001年成立红木家具工程技术中心和进出口公司。


据业内人士介绍,大涌红木家具具有“木材优质、款式新颖、工艺精良”的优势。但在红木家具选取木材方面,20世纪80年代大涌使用的是单一的坤甸,有的甚至是榄木、杂木、夹板;款式只有炕床、直背靠椅,工艺只有原始的手工操作以及原色仿古。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涌从市内、广州和其他省市购进一些如坤甸、菠萝格、相思木等多种坚实木材。9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木材烘干方法,使家具适应不同地区的干湿度,防止爆裂、收缩。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从东南亚、非洲等地进口酸枝、花梨、黑檀、鸡翅等优质名贵木材,经过烘干处理,款式发展到家居、套房、客厅、餐厅、办公室、家居饰品、红木软体、仿古等几百个家具品种,把原来的“大涌红木家具”创新成为“大涌红木家具艺术精品”,如把富有相当艺术价值的“龙凤呈祥”“八仙贺寿”“百鸟归巢”等一批既舒适、实用,又富有艺术价值的精品推向市场。2000年,中拓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生产了一套以“水浒传”108好汉为题材的红木家具,通过精湛的手工雕刻,把众多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该红木家具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大全。2001年,红古轩家具公司专门为全国第九届运动会生产的火炬棒,以其精雕细刻的工艺技术赢得社会好评。


为了把好质量关,1999年大涌镇政府制订了《大涌红木家具行业标准》,红木家具经检验合格后发给“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证书。各企业产品质量普遍利用《家具行业标准》和《B/T18107—2000(红木)》《QB/T2385(家具深色名贵家具)》等进行监督。2000年,69家企业建立这一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同年,国家对红木家具进行检测,全国质量合格率为39%,大涌红木家具的合格率为66%。由摩迪国际认证有限公司认证,中拓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获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由中国方圆标志委员会认证,鸿发家具厂获ISO9002·94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多家企业组团邀请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各企业的红木家具产品及木材烘干进行质量检测,参加检测的有20家企业23套产品。检测人员根据红木家具行业标准,按红木家具的桌类、椅类、柜类、床类等,分别对产品的尺寸误差、力学性能、表面处理三大方面进行检测。检测数据显示,23套产品总体指标全部合格。特别是红木家具外表处理方面,家具的油漆、打磨、平整度等指标,已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2001年大涌镇成立红木家具工程技术中心,同年12月,广东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的专家们认定大涌镇为“广东省专业镇技改创新单位”。红木家具工程技术中心专门研究红木家具科技创新和质量问题,其先后设立了“科研室”“设计室”,购置了相应的电脑设备等,安装了“ADSL”网络快车系统,开通了与有关合作单位院校相关资料网上互通网络,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工程技术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合作研制的“紫外光固化型环保红木漆”取得成功,并于2003年完成了研究成果报告;2002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项目——研究课题“大涌红木家具业的长远规划”完成初稿,并于2003年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的验收;2002年,与广州能源研究所合作,把普通烘干木材设备,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变成“全电脑自动化”设备,所有工序一次完成,更能把木材水分温度控制在精确的范围内。2003年,研究所又完成了《关于建立大涌木材干燥中心项目的设想与分析》,为大涌镇党委、镇政府建设“全电脑木材烘干中心”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加大科技力度、科技改造,大涌红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向中高档方向发展,产业地位得到提升。


红木产品检测也有了新技术。现在,只需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一下粘贴在红木家具上的二维码标签,就可查看鉴定报告和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大涌红木家具质量信用平台的新功能,相对于传统的红木产品检测技术,具有不会破坏家具完整性,准确快速且费用极低的优点。


这项新技术的诞生,得益于市科技局2016年设立的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的扶持和推动,2000万元年度资金撬动了无限的技术创新空间,短短几个月间就有首批16个协同创新中心得到认定,这种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山市多个产业领域以往单一主体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随着红木资源的日益稀缺和增值空间的不断提升,红木制品正成为消费者投资和购置的新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红木家具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产品质量问题和质量诚信不足是红木家具产业目前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山市中广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智勇博士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行的红木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落后于红木行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现状,市中广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和大涌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建设了“中山市红木家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红木创新检测技术研究、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等,搭建大涌红木家具质量信用联盟,建设大涌红木家具质量信用平台。陈智勇介绍,目前国内外红木鉴别技术主要为形态鉴别法,即通过观察红木横切面、径切面以及弦切面的显微构造,实现木材的鉴别,该方法对人员要求高,易受到技术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红木家具成品,切割拆分获取形态信息几乎不可能实现。通过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新研究的检测技术只需要从家具成品取样0.1克左右,用化学溶剂从样品中提取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就可得到准确快速且不破坏家具的外观结构的检测结果。


如何有效打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通道,推动中山市专业镇更好地转型升级?市科技部门在调研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单一主体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社会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合作、资源互补才能解决。市科技局有关人士介绍,结合现有的创新基础和资源现状,中山市选择了研发型、服务型和行业骨干企业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支持目标,设立的市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类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建设与资助、其他与协同创新活动相关的业务活动以及相关课题研究。其中研发型和服务型协同创新中心分为认定资助和重点建设资助两种资助方式,认定资助一次性给予资助50万元,重点建设资助予以研发型最高资助1000万元,服务型最高资助500万元,在3年建设期完成后,后续的建设还可以继续申请运营补助。企业型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资助50万元。


为鼓励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协同创新,专项资金除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予以支持外,对一般协同创新活动,通过项目后补助的形式予以资助,重点从产业链整合、平台跨区域合作和不同行业间的跨领域融合3个维度予以支持,单个项目予以最高50万元的资助。同时,还对开展各类协同创新战略研究、产业资源调查等课题研究,予以单个合作项目最高20万元的资助。



4

拓展:

借展会经济红木远销国内外



大涌红木家具的销售,随着红木家具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展,发展到本市、本省、国内外。从用自行车贩运市内,长途卡车贩运省外,再到集装箱出口国外,道路越走越宽广。早在1996年,大涌镇政府组织了16位企业家远赴华东地区,对苏州、上海、济南、淄博等多个城市进行市场考察。中拓、中飞、永泰、联发4家企业联合组建汇海隆家具集团公司,分别在淄博、济南开拓销售市场。1997年,大涌镇政府又多次组织厂企到东北、华南、西南各省市进行考察,建立营销网点,逐渐把大涌红木家具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的市场。1998年,以中拓为主的汇海隆家具集团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江苏吴县市蠡口镇建起10多万平方米的家具世博广场。1999年,多家厂企联合开设了苏州陆慕“大涌红木家具一条街”,占地1万多平方米。同年,几家企业在成都武侯区兴建“大涌红木家具成都批发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2000年,几十家企业联合在105国道大涌支线路口,兴建一个近10万平方米的大涌红木家具展示窗口“隆都红木家具广场”。像这样大大小小的红木家具销售网点、广场,在全国有200多个,产品行销除西藏外,遍及全国各地。销售总额在全国首屈一指,占全国红木家具市场的35%。2002年,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了大涌卓成贸易有限公司,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进出口服务。当年红木家具出口总额达4300万美元,出口到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


“走出去战略”,是大涌镇政府和企业的共识。走会展经济的路子,让全国了解大涌红木家具,是大涌镇党委、镇政府建设大涌红木家具品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从1998年起,大涌镇政府、民营办、商会等,分别组织红木家具企业多次参加会展,成效显著。


以2003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家具展览会”为例,大涌组织了华成等23家红木家具生产企业为代表,精造了150多套(件)红木家具精品进京参展,展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占整个展场的十分之一,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展示期间,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签订意向贸易合同金额250多万元,参展家具基本销售完毕,销售额136万元。在这次展览会产品评选中,合兴、华成、永泰、富华、和兴5家企业的展品获银牌奖,中飞等6家企业展品获铜牌奖,其余企业展品获优秀奖,大涌镇人民政府获最佳组织奖。


大涌红木产业在国内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2003年4月16日下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具协会在北京广东厅举行授予大涌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荣誉称号仪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副会长王世成,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等60多人出席了仪式。据不完全统计,1998—2005年,大涌红木家具企业252家次以上,以“大涌红木家具”的整体品牌18次以上,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洽谈会、展览会、博览会等。通过参会参展,进一步提升了“大涌红木家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让全国和世界了解“大涌红木家具”,扩大了红木家具在国内销售和出口总量。其中,2002年3月,14家红木家具企业参加在东莞举办的“中华国际家具展览会”,1000多名国内外客商在会上进一步了解了“大涌红木家具”,签订了2000万元的红木家具贸易意向合同书。会展经济促进了大涌红木家具的发展,为大涌的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起着宣传、促进的作用。



5

创新:

成为中山专业镇转型升级试点



2015年,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处于深度调整的状态中。大涌镇红木家具传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当前大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困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大、地均产出效益不高、分工协作程度较低、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如何推动大涌新一轮发展,成为摆在大涌面前的重要课题。不管是政府姿态还是企业目标,创新、融合、改革,成为共同的关键词。


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无疑是中国红木产业的航空母舰。红博城总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打造成古典的中式建筑群落。红博城是大涌特色文化旅游的一大旗舰景区,也是大涌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将探索和带动业态创新,带动产城融合发展,加速人才集聚,对红木家具产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红博城从开始建设到竣工,不过短短的3年多时间。自确定打造中国红木文化博览城后,从市、镇两级政府到企业乃至施工方,均以真抓实干的态度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最高峰时,工地每日都有上千名工人在场施工,刷新了“大涌速度”。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董事长林孟礼更是称:“红博城建设速度快、质量好、信誉高,创造了大涌奇迹。”


林孟礼介绍,红博城项目立足打造全国最大的红木“文商旅”综合体,要建成国内首个集岭南、江南、徽派、仿古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典中式建筑群落,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产品集中销售,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客商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展示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和红木生活方式的舞台,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选择大涌镇作为中山市专业镇转型升级试点。2013年12月31日,中山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中山市大涌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这是中山市首个镇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纲要。这也意味着,大涌镇是中山市镇区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块“试验田”。


选择大涌镇作为中山市专业镇转型升级试点,既可以控制转型升级给中山带来的发展阵痛,也可认真研究经验,助力中山市专业镇全面转型升级。


来自大涌镇政府的资料显示,大涌整体转型升级发展快速。截至2014年12月底,大涌镇红木家具企业895家,净增342家,形成红木家具生产厂房供应紧张,租金迅速上涨的局面,工业用电增长达9%。除了红木企业数量的明显增加之外,烘干、锯木等红木家具生产环节逐步分离,产业分工趋于细化,产业链条趋于完善。合作模式也从原来的企业家单方投资,涌现村企合作、强企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目前,红博城、广东鱼珠木材产业园、热电联产、南华红木家具产业园、远洋红木家具批发市场等多个重点项目落户和动工,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产出超过300亿元,至少再造两个大涌的产业规模。


根据《大涌镇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实施意见》,2016年大涌镇规模以上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140家,培育出1~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亿元企业达5家。到2020年,规上限上企业达200家,发展成百亿产业集群。



30多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但对大涌来说却是沧海桑田。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涌镇红木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大涌人民依旧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大涌人的智慧和汗水,将会迎来红木产业的又一个辉煌……


(本文刊载于《中山党史》杂志,原文作者:吴森林,由大涌发布编辑部编辑如需转载,需经过授权。)